





6月10日,在清远市清城区东城某学校,一名20岁的年轻人突发心跳骤停,所幸,经过清远市中医院医护人员紧急施救,终于将其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当天下午6时许,20岁的小明(化名)在教室突然倒地,意识不清,同学发现后立即送其到附近校医务室,并呼叫120。清远市中医院急救团队接报后,立即驱车前往现场。“我们到达时,看到医务室医务人员在给患者做胸外按压,当时患者面色紫绀,叹气样呼吸,呼之不应,瞳孔散大……”现场急救医生覃桂强介绍,考虑患者为突发心跳骤停,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抢救流程。
与死神赛跑分秒必争,中医院院前急救覃桂强医生和梅浩护士立即接手急救,继续对小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开通静脉用药通道等一系列有效的抢救措施,流程高效有序,操作熟练,医护配合默契。在长达近40分钟不间断的跪地胸外按压,小明慢慢恢复自主心跳,但仍无自主呼吸,此时,覃桂强、梅浩两人的白大褂已被汗水湿透,考虑到抢救患者生命时间宝贵,他们来不及休息片刻,随即把患者送入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继续抢救治疗。经过近1天治疗,小明在次日下午慢慢恢复清醒。
“校医务室第一时间参与并坚持心肺复苏,我院急救人员专业、有担当,在现场给予了强有力的生命支持治疗,尤其是及时给予电除颤与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是这个患者院前猝死抢救成功的关键。”中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刘冰冰介绍。近年来,整个清远地区急救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清远市中医院急诊科急救团队积极投身到由市120急救中心领导下的院前急救工作与培训中,同时医院通过开展CPR、气管插管等急救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应急演练等岗位技术练兵活动,不断提升院前急救能力,为患者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成为清远地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佼佼者。
延伸阅读
猝死是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内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突然和意外的发生非暴力性死亡。分为瞬间死亡,发病后数秒、数分钟内死亡;非常突然死亡,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突然死亡,出现在1--24小时内的死亡。严格上讲,患者已经死亡才称之为猝死,复苏成功称之为猝死未遂或心脏骤停存活者,但习惯上称为猝死。主要分为心源性猝死、非心源性猝死和特殊类型猝死(例如运动员猝死等)。
据介绍,近几年,心脏骤停猝死的患者越来越多,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主要还是由生活方式不健康和工作压力较大引起,如经常熬夜、抽烟、酗酒等。与此同时,猝死救治率不高原因抢救不及时及设备不到位。猝死患者抢救最为关键的时间是前4分钟,期间若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有可能达到50%,而一旦超过10分钟就降到1%,希望渺茫。
正确的心肺复苏具有四部曲:
第一步,判断。轻拍患者双肩,大声呼喊、询问,用5-10秒钟的时间,判断有无呼吸;
第二步,呼救。拨打急救电话120,建议充分利用手机免提功能;
第三步,按压。按压部位应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应保证5-6厘米或使胸廓前后径下陷1/3,以触摸到颈动搏动最佳。按压频率应保持100-120次/分钟。
第四步,除颤。“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操作有三步,开机-贴片-放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