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该如何调理脾胃
  • 发布时间:2020-11-19
  • 作者:范嘉伟
  • 点击数:

入秋以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夏季的暑热也会逐渐转变为凉爽。但是,在入秋的前期,仍会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暑气逼人,如若入秋无雨,则会暑热仍会咄咄逼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秋老虎”。人体的脏腑中,肺与胃喜润恶燥,最易为燥邪所伤。在中医学中,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的脏腑的病变会相互影响。因而,秋季的燥气损伤肺胃,则容易出现出现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甚至可能出现便秘等症状。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伤则百病始生。顾护脾胃,首先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其次顾护脾胃,当重视饮食与用药,需结合秋季的气候特征,养脾胃之阴。清代名医叶天士指出“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意在表明制约燥性在于养胃阴。“一场秋雨一场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秋季的干燥,只有经过湿润的洗礼后,燥热才能慢慢减退。因此,在饮食与中药的用药方面,主要以清润、清补为主,应尽量避免燥热食品与药物,以免耗伤胃阴,可适当进食凉润与清补之品,例如适当沙参、玉竹、百合、山药、莲子、芡实、雪梨等。


虽然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但养阴是相对“阴不足”的情况而言,冬季养阴主要是以补肾填精为主,以助阳气的潜藏。冬季顾护脾胃,首先应当添衣加被,重视保暖,对于平素怕冷、脾胃虚寒的人群,可用“暖宝宝”贴于腹部以“去寒就温”,正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叶天士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化”,表明中焦脾胃为寒邪、湿邪所犯,应当温振中阳,因而对于冬季顾护脾胃,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与药物的使用,极为重要。饮食上,适宜多食用生姜、葱蒜、紫苏、羊肉等温补脾胃之品,用药方面,可适当加入温补脾胃的生姜、高良姜、紫苏、砂仁、补骨脂、肉桂、小茴香等。

此外,冬季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亦是顾护脾胃的好办法,尤其适用于平素脾胃虚寒者。



返回列表
医院本部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桥北路10号
联系电话:0763-3338716
传真:0763-3338716
邮编:511500
备案信息

Copyt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清远市中医院
粤ICP备16062804号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103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