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启心智,杏林花开香满枝
  • 发布时间:2013-07-15
  •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张敏玲
  • 点击数:

                            —清远市中医院师承教育

    中医师承教育是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加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推进中医药学术的研究、传承与发展。为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传承和创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市中医院遴选24名有一定基础和技术专长的优秀临床医师为师承继承人,师从郭子光、沈少功、刘小虹、何伟、张敏洲等国内德高望重的中医名家,以课堂授课及临床师带徒形式进行为期三年的跟师学习。
    一、强化经典著作学习
    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的内涵与精髓,包含着理、法、方、药等丰富的理论,对中医药研究与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2012年师承班开班以来,我院邀请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黄仰模、关彤、区永欣、黎敬波、王黎,成都中医药大学张琦、湖北中医药大学戴天木、湖南中医药大学吴润秋、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等10余名省内外知名中医教授讲授《内经专题》及《金匮要略》。教授们从基本理论、经典名方、诊病之道、治则治法、病因病机、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养生等多方面阐述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是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是关于生命与健康的哲学。《金匮要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广州中医药大学区永欣教授在《以科学的精神对待中医药学》的讲课中认为,发现人与自然的规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尊重这个规律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要以科学精神认识中医,尊重自然规律的不可逆性,并鼓舞中医人要延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中医事业。湖南中医药大学吴润秋教授讲授《知行合一学内经》时指出,中医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应该挖掘、研究、提炼,使其成为世界文化和医学的一部分,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作贡献。教授们结合个人从医从教的经验体会,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弟子认真总结上课笔记,学经典,用经典,对临床常见的疑难问题深入研究,并整理成论文,目前师承弟子发表的论文已有10余篇。

 
 
                   (图:广州中医药大学黎敬波教授为师承弟子授课)
    二、注重临床跟师教育
    纵观中医几千年发展史,师带徒是中医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模式,通过跟师学习,以临床实践为平台,导师向弟子传授各具特色的理论见解和治疗规律,提高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准确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诊疗方法。根据中医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我院要求弟子每月跟随导师进行1-2次的临床学习,在临床上导师可以随时结合病情讲授理论知识及书本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经验,并解答弟子的疑惑,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加深弟子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临床技能的培养。医院管理部门定期考察弟子的学习情况,包括读书笔记、临证体会、典型病案总结、跟师经验总结等。截至今年6月已收到弟子的学习笔记50余篇,临证体会60余篇,医案总结200余份。
    三、重视科研能力培养
    在师承培养过程中,医院重视师承弟子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弟子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目前,由师承弟子组织申报的“运用老中医沈绍功教授‘健脾补肾法’论治代谢综合征”、“五仁散热熨药枕治疗单纯性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药熏蒸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观察”、“射频臭氧重叠配以乌桂四物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补肾活血方防治腹腔镜术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研究”等5项课题通过清远市科技局立项,“运用名老中医辨证思维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
    四、经费支持确保质量
    医院高度重视师承培养,为师承弟子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医院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支付导师授课费、弟子临床跟师的餐车费、申报课题的科研经费、发表论文的版面费等。年终总结时,还对优秀弟子给予奖励。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课堂授课、跟师学习、典型病案讨论、诊疗教学示范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弟子们纷纷表示,师承培养方式既能加深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又能得到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的传授,对强化理论知识、拓展诊疗思维、提高临证思辨能力起重要作用。

返回列表
医院本部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桥北路10号
联系电话:0763-3338716
传真:0763-3338716
邮编:511500
备案信息

Copyt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清远市中医院
粤ICP备16062804号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103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用户登录